第573章,失败的桃园国实验与李文兵楼(1/3)
大同历三十二年(1654年)十月十六日,京城。
金秋十月的京城,是一年中最富活力与焦点的时刻。年度商贾大会与公民议会即将相继召开,民朝各地的富商巨贾、封疆大吏、各界代表云集于此。
近些年来,随着民朝国力如日中天,海外藩国使节、各国商团也愈发重视这一能够窥探民朝政策风向、寻找合作机遇的盛会。
而今年,气氛尤为热烈且微妙。十年一度的元首更迭,意味着过去十年的政策方针、产业布局、国家工程将面临总结与调整,新的战略方向与资源投向即将明晰。
这背后,是无数利益的重新分配与机遇的此消彼长。各方势力无不屏息凝神,试图从各种渠道捕捉哪怕一丝一毫的先机。
位于京城繁华地段的林仙居茶楼,临街的二楼雅座,高登、金圣叹、张采几位旧友凭窗而坐。窗外街景,已是他们记忆中不曾有的模样。
车马依旧川流不息,但其中混杂了许多新奇的物事,有灵活穿梭、载人拉货的“电三轮”,造型或圆润可爱如“甲壳虫”、或灵动号的微型电动车,不时按响清脆的喇叭,轻快地掠过街头。更有一辆方头方脑、顶上竖着两根“大辫子”的无轨电车,沿着空中架设的电线,发出低沉的嗡鸣,稳健地从茶楼前方驶过。
更不要说主干道上布满的自行车长龙,“叮铃铃”铃铛,声音响彻街道。
在其他的地方自行车依旧属于稀罕物,寥寥的几辆,也是富贵人家的子弟骑乘,而在京城几乎都是那些穿着工匠服的年轻男女,甚至穿着校服的少年。
高登望着窗外奇景惊叹京城百姓富裕道:“不过几年未来京城,变化竟如此天翻地覆!博览会上的新奇之物,如今竟已满街奔驰。这科技之力,当真不容小觑,现在的京城说是日新月异真不为过。”
金圣叹亦抚须长叹道:“是啊,我等蹉跎数年,自觉一事无成。反观社长,总能于无声处听惊雷,又开创出电动车这般偌大产业,惠及万民。相比之下,我等真是空活数十载,汗颜无地。”
张采神色淡然,抿了口茶道:“我等凡夫俗子,不如社长,岂非再正常不过之事?何必妄自菲薄。”
正言语间,一辆甲壳虫电动车稳稳停在茶楼旁的专用停车区。
车上下来三人,其中两位正是他们的老友徐孚远与彭宾。两位长辈与一位同行的年轻人走上二楼。
张采起身招手:“孚远,宾三,这边!”
众人相见,自是一番寒暄。那同行的年轻人是徐浮远的长子徐永正。
他恭敬地向高登、金圣叹等人行礼:“小侄见过高世叔、金世叔、张世叔。”
随后便与金圣叹之子金雍、高登之子高民、张采之子张杰等几位年轻一辈聚到旁边一桌,自有他们的热闹。
金圣叹道:“怎么如此晚?”
张采笑道:“复斋现在可是大忙人,他现在负责京郊蔬菜园工程,忙碌也是正常的事,那可是一个上百亩的大工程,等再过段时间我们就能吃到复斋种植的低级反季节蔬菜。”
科技革命的成果逐步普及下,尤其是这几年北方百姓也变得越来越富裕,大家对生活品质的需求越来越高,现在京城的百姓鸡鸭鱼肉不缺,最缺的就是冬季的反季节蔬菜。
十几年前还是大富大贵人家才能食用的起的反季节蔬菜,这两年购买的人越来越多,导致产能提升,跟不上市场需求,价格反而长得越来越高。
面对价格越来越高的蔬菜,北方尤其是京城的百姓哀嚎,纷纷上书元首府,总理大臣府,要求扩大种植反季节蔬菜的面积,提振产能,降低价格。
总理大臣胡益堂知道此事之后,主抓反季节蔬菜事务,在北方主要城市大规模推广反季节蔬菜,解决百姓吃菜的问题,在京城更是拿出房山县作为反季节蔬菜生产的基地。
而徐孚远是农学院教授,所以他这两年非常忙碌,不是带学生,就是监督玻璃大棚的建设任务。
而后几人也各自说了,自己这几年的发展,彭宾在机械学院做教授,教导学生之余,负责指导一些机械作坊,给他们解决生产遇到的问题。
张采在西班牙当完大使之后,回到明朝在户部下属的常平仓侍郎,管理米面粮油糖等战略性物资。
高登道:“这个差事可不好干,苍充鼠雀喜,民朝如此庞大的物资,盯上的老鼠麻雀只怕为数不少。”
因为立国之初,遭遇了小冰河时期的灾害,民朝对物资储备极其重视,对仓储的要求极高,要求储存足够全国百姓食用三年的粮食,想也知道,这是一笔何其庞大的财富,盯上这笔财富的又会有多少人?
张采苦笑道:“现在我一年时间一大半都在火车上,下了火车就会直奔各地仓库,现在某可谓是行走的天灾,到了一地,有一成的概率会出现火龙烧仓,有二成的概率是账册着火,阴兵过境,又或
神峰小说提供了小兵王2创作的《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573章,失败的桃园国实验与李文兵楼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