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归来的支边人员与退休制度的阳谋(3/3)
险些血本无归,后来改变策略,学习张耀阳投资有稳定分红的基础产业股,反而收益不错。
朱由崧换了个话题道:“刘元首才五十出头就要退下来,大同社这规矩,也太不近人情了。这年纪放在前明,正是官员的黄金时期,少说还能再干二十年。”
周耀文倒是看得开:“照你这么说,社长退下来时岂不更年轻?刘元首不退,后面那么多有能力、有资历的官员怎么上来?
比如李文兵,比如你侄女他岳父夏允彝,不都得有机会?”
朱由崧若有所思道:“也是,这么一看,大同社这些高层,如今大多也就五十上下,开国时不过三十岁壮年,现在却已主政一方近二十年了。你说,他们咋就这么厉害呢?”
周耀文无奈摊手:“这我上哪知道去?或许是时势造英雄吧。”
就在朱由崧与周耀文在球场议论之际,元首府办公室内,刘永正在处理他任期内的最后一批重要文件。
总理大臣胡益堂将一份名单放在他桌上,上面罗列着因年龄到达制度红线,而即将退休的官员和大型作坊管事。
名单不算长,包括柳箭、张大、赵叔等几位尚书,以及太尉府的高大壮、贺六等高层。
大同社夺取天下过程相对顺利,开国功臣群体普遍年轻,立国二十载,年过六旬者也是屈指可数。
胡益堂略带不解地问:“社长为何如此心急?前明时期阁老尚书七十八十致仕者亦不罕见。
我朝这些老兄弟,虽年届六旬,但大多身体硬朗,经验丰富,再干上十年亦无不可,强制退休,是否有些可惜?”
刘永放下笔,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秩序井然的京城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唯有让人员有序流动,才能保持朝廷乃至整个社会的活力与朝气。”
他转过身,语气带着一丝无奈道:“如今,达到年龄线的老兄弟不多,空出的位置能让后面的人看到希望,所以反对声音尚小,甚至乐见其成。
但若再过五年、十年,当大部分老兄弟都到了这个年纪,再想推行退休之制,恐怕就难上加难了。
届时,论资排辈,僵化壅塞,绝非社稷之福。”
胡益堂沉吟道:“有老兄弟在提议,希望能适当延长退休年限。”
刘永嘴角露出一丝了然的笑意:“所以,社长将退休制度与老兄弟子弟的晋升通道挂钩,乃是阳谋。
是让自己多在位上待五年、十年,还是让自家子侄早五年、十年获得晋升机会,踏上更广阔的舞台?
官场之上,一步慢,步步慢。这其中取舍,就交由他们自己权衡了。”
胡益堂默然,将自己代入其中,发现这确实是个两难之选,半天后他庆幸自己不用取舍。
他看向刘永,问出了京城许多人都好奇的问题:“元首,您卸任之后,有何打算?总不会就此颐养天年吧?”
整个京城的八卦客都在关注这件事情,他们也想知道刘永退下来之后还会干什么,总不至于真50多岁就开始养老吧。
刘永淡然笑道:“我打算效仿社长,去大学堂里做个教书夫子。将我们这三十年来,如何从无到有建立产业,如何管理经济,如何应对各种困境的经验与教训,好好总结一番,著书立说。
希望能为后辈留下点东西,让他们在建设大同的路上,少走些弯路。”
他看向胡益堂,发出邀请,“益堂,你可愿与我一同编撰此书?”
胡益堂闻言,认真思考片刻,眼中渐渐泛起光彩。对于他们这一代读书人出身、又亲手参与缔造新朝的人而言,“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仍是崇高的追求。
缔造民朝可谓“立功”,但首功当归社长。他们最多在史书上记载寥寥几笔,立德显然距离他们很远。
“立言”——将大同社的理论与实践系统化,著书立说,启迪后人,无疑是实现自身价值、名垂青史的绝佳途径。
他郑重地向刘永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神峰小说提供了小兵王2创作的《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572章 ,归来的支边人员与退休制度的阳谋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