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快速发展电车行业(3/3)
”
而后他加重语气道:“所以想早日成家立业,在京城站稳脚步,就给我努力学习,学知识,学技术,早日成为正式工。”
“好!”有了这个胡萝卜吊着,一众学徒工学习的热情又提升了3分,带着自己的笔记本去了宿舍,依旧在学习,并且相互交流,一直学到半夜才熄灯睡觉。
然而一次性吸纳三百名毫无工业经验的学徒,给商社的管理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些学徒的热情虽然有,但技术还尚欠缺。
流水线上开始频繁出现残次品,安装错误、零件损伤的情况时有发生,生产效率一度不升反降,甚至商社的利润也下降了不少。
面对困境,徐绍沉着应对,双管齐下。一方面,他紧急扩充了质量检验队伍,制定了更严格的质检标准和奖惩制度,在每一道工序末端设置检验点,坚决将问题产品拦截在本环节,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稳定。
另一方面,他与技术骨干们反复研讨,进一步细化、拆解生产流程。目标是让每一个学徒在初期只需要专注于一个极其简单的装配动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个岗位的技术难度和出错率。
这个过程充满艰辛,需要不断的调试、磨合与优化。流水线的速度调整了又调整,工位布局更改了又更改。
但在全体人员的努力下,合格率开始缓慢而坚定地攀升,生产成本也随之逐渐下降。
同时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磨合,“电三轮”、“甲壳虫”、“灵动号”三条电动车生产线终于初步搭建完成,进入了小批量试产阶段。
与徐绍这边小步快跑、艰难创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徐晨所主导的官营京城电动车作坊,这是与发展巨头为模板开始建设的,厂房就建在京城外铁路旁,占地面积超过了万亩,顺天府加班加点完成了通水,通电,通路,平路面等基础设施建设,厂房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建设。
凭借其掌控的墨子学院、鲁班院的顶尖人才资源,以及朝廷雄厚的资金支持,京城电动车厂房规模宏大,设备精良,研发的车型也更多样化,从私人轿车到公共客车,到普通居民生产生活用的电三轮,电两轮均有涉猎。
徐晨推动了无轨电车的研发。面对电动车行程短的问题,他忽然回忆起童年时见过的车顶带着“大辫子”、沿着架空电线行驶的电车,虽然存在脱线的风险,但在固定线路上运营,无疑是解决城市公共交通的优选。
他一方面组织人力攻关相关技术,另一方面则开始在京城规划实验性的电车线路。
与此同时,“京城动力”生产的普通电动车、电三轮也开始投放市场。徐晨更与京城的“客货总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率先推出了一项新服务——“电动出租车”。
这些漆成统一颜色、标识醒目的电动出租车,很快成为了京城街头的一景。虽然价格不菲,起步价一角银元,按里程计价,但乘坐这种安静、平稳、无马粪污染的“神奇座驾”体验新奇,吸引了大量富裕阶层和追求时髦的市民尝鲜。
更重要的是,徐晨与“客货总公司”合作,利用了该公司遍布京城各处的站点网络,将其改造为“换电站”。电动出租车电量不足时,无需长时间等待充电,只需进入最近的站点,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快速更换预先充满电的标准化电瓶即可。
这一创新,完美规避了早期电动车续航里程短的致命缺陷,只要不超出京城范围,几乎可以实现无限续航。
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电动出租车就成为了京城最靓丽的风景线,金城客户总公司,对这批出租车司机,挑选的都是中学毕业,素质最高的老司机,不但能说出标准的官话,手上还戴着白手套,突出的就是一个高档服务价值,让乘客觉得自己这1角钱的出租车费,物有所值。
而这一运营模式给了徐晨巨大的启发。他立刻意识到,哪怕是私家车也可以依托现有站点网络,面向所有电动车用户推出“电瓶租赁”服务。
用户购买车辆时只需支付车身价格,电池则通过租赁方式,在站点随时更换。这不仅能降低用户的首次购车成本,更能彻底解决续航焦虑,极大促进电动车的普及。
而在京城,除了电动出租车之外,销量最好的,确实,价格最低的电动三轮车,一辆电动三轮车只要500元,价格比甲壳虫便宜了一倍多。
而性能却相差不大。许多商家和个体户发现,“电三轮”简直是为城市内的短途货运量身定做的神器,比马车灵活,不需要饲养成本,比人力车效率高、载货多。
一时间,京城内穿行的电动三轮车日益增多,成为了城市物流运输的新生力量。
在官营巨头与民营新锐的共同推动下,在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双轮驱动下,民朝的电气化事业摆脱了最初的稚嫩,开始步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一个以电力为能量,以电车为导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快速在京城这片土地上普及。
神峰小说提供了小兵王2创作的《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571章 ,快速发展电车行业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