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组织方式和抵达巴黎的将军(1/3)
关于1846年的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严格来说它只是一个比较小的秘密的国际联络与思想协调中心,是马克思、恩格斯为未来建立统一国际组织做的“前期网络建设总部”。
而他的核心成员大概只有十个人左右,任务主要是在联络各地的小型社会主义社团或个人。
即便是到了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期,核心成员依旧只有几十个人,所有支部加起来或许能够达到几百人。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1840年代,工人运动还尚未完全组织起来,没有合法政党,没有公开报纸,而秘密组织随时可能被逮捕、驱逐,所以秘密、松散和小规模才是正常状态。
甚至说到了第一国际乃至第二国际时期,因为内部原因和现实条件,这一国际联盟仍然没有统一指挥和足够强的执行力。
而到了更后面一点的时间,俄国出现了一个名为弗拉基米尔的男人,他一方面借鉴德国SH民主党的组织方式,如成员登记、会费制度、中心领导下的支部体系、统一纲领……
另一方面他也借鉴俄国那群没事就爱搞点恐怖袭击的民粹派的组织方式,如小规模核心、秘密地下、统一指挥、隐蔽联络等方式。
在这些东西的基础之上,他又“创新”出了先锋队和mz集中制。
再然后,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他捣鼓出的这套政党组织方式便展现出了非常恐怖的组织力和凝聚力……
真要说的话,在比较合适的时代条件下,这套东西好像确实是正儿八经的“屠龙术”。
当然,米哈伊尔懂一点归懂一点,但理论和实操很多时候完全就是两码事。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完全就是一个小组织,组织内的成员最多就是在圈子内有一定的名声,而在恩格斯以及很多人眼中,米哈伊尔无疑是属于在文化领域铸剑扬名整个欧洲的“大人物”。
尤其是恩格斯少年时期曾一度想将自己的生命献给文学,也写了不少诗歌,因此在确定了米哈伊尔的身份后,恩格斯看向米哈伊尔的眼神中确实多了几分别样的意味……
尽管恩格斯确实挺喜欢这位年轻人的诗歌以及他那些描写底层人民生活的作品,但跟一个刚见面不久的人推心置腹乃至接受对方的援助那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此之前,恩格斯更多的还是想先跟米哈伊尔稍微聊一聊,至于更多的东西还是等真正熟悉后再做判断,这才真正是对他们的组织负责任的行为。
于是在惊奇过后,恩格斯也是像他在1844年跟马克思在咖啡馆交流那样,邀请米哈伊尔去他常去的那家咖啡馆坐一坐、聊一聊。
恩格斯所谈论的内容显然是具有倾向性的,毕竟就算他们年纪差不多,也未必拥有相同的政治观点和信仰,就像恩格斯在求学时代便已经成为了一名热烈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可他的朋友却被他激进的观点给吓坏了以至于想要“开导”他。
对此恩格斯严厉驳斥和嘲笑了他们:“为什么你,一个在政治上昏睡不醒的人,要责难我的政治信仰呢?”
而当恩格斯同这位看上去相当温和的年轻人谈起宗教、君主政体、等级制度等许多东西时,他便惊讶地发现对方竟然对这些东西没有丝毫敬意!
并非激烈的驳斥和抨击,而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蔑视,就仿佛这些东西在他那里已经彻底被扫进了垃圾堆一样!
与此同时,当恩格斯同这位年轻人谈起黑格尔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当下流行的一些共产主义思想时,尽管他的思维似乎并未形成一套足够完整的体系,但他的知识无疑是广博的,对很多东西的理解也都是较为精准的,甚至在谈到有些东西时,他不自觉的就流露出了他的深刻和思考。
所以这位正逐渐扬名整个欧洲的年轻诗人真是一个无神论者?甚至说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
他也是真的理解当下的各种社
神峰小说提供了卡拉马佐夫创作的《我在俄国当文豪》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275、组织方式和抵达巴黎的将军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