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热烈反响、挑剔和遥远的来信(1/3)
关于米哈伊尔将在伦敦举办好几场慈善文学朗诵活动这件事,伦敦的报纸上前些天便出现了有关这件事的报道和广告,很多人对这一活动抱有很大兴趣的同时,也有很多人怀着一种颇为微妙的心情在关注着这件事。
如果说此前举办的面向上流社会的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他的影响力,那
么在伦敦的广大民众们这里呢?他是否还会受到同样的欢迎?可他一个外国作家,他在英国这么成功干什么?
而且我们伦敦文化界的其他人难道不要面子的吗?!还是说他真的已经决定在英国定居了?
可这样一来,难道英国文学真的有可能被一个外国作家统治了吗光是想想这种可能性,伦敦的许多文学家便都觉得心里堵得慌,也是由衷的想来
甚至说,有些文学家早就跟身边的人埋怨了起来:“看他这个架势,难不成他真想留在英国发展?可以他的才华,去法国也一样能够成名,为什么偏偏是我们英
上一句:“我们的英国文学,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
国?!
我由衷的希望他能去法国文化界发展,如果他真的这么做了,那么我愿意承认有他在的法国文学或许比英国文学要高出一些而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样,有人出于审视的目的去了现场,但更多的人主要还是通
过报纸来了解这一慈善活动的具体动向。
当他们终于在报纸上看到了相关的报道的时候,尽管他们十分希望报纸能报道出一些令他们感到非常惊喜的内容,但惊喜确实是有了,就是跟他们想要看到的差的有点多……
“昨晚举行的文学朗诵会,成为本季社交与文学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
这位来自俄国的作家,他的朗诵会所引发的公众热情,几乎超乎所有人的预料。自傍晚六时起,便已有观众在大厅外排队,众多市民在微寒的夜风中等候。七点钟入场时,场面一度混乱:票券早早售罄,迟到者苦苦哀求管理员进入,有人甚至提出以三倍票价从其他观众手中购买席位
大厅座无虚席,连过道也站满了听众,许多人宁愿站立两小时也不肯离开。朗诵
活动结束时,门口如同剧院散场一般拥挤,许多听众争相上前与作者握手、索要签名,剧院外更是聚集了大量听众迟迟不肯散去
途中数度爆发掌声,有人激动地敲击拐杖,有女士因过度兴奋而扇扇子平复心情。
看到这则报道的众多文学界人士:“?”
就算我们知道他的朗诵活动会吸引到不少听众,可他究竟是怎么做到受这么多人的欢迎的?整个伦敦都没有几个能受到这样的欢迎的作家
一定是他花了钱的缘故!
他又是自己捐了几笔钱,又是号召更多的人来为真正底层的人民捐钱他花钱买声望的目的说不定已经达到了!
真卑鄙!为了一个好名声竟然连钱都不想要了!
除却这类消息让有些人感到愤愤不平以外,米哈伊尔最新拿出的那一则童话故事
也引起了相当一部分专业人士的关注,并且还专门撰写了一些文章。有人称这样的故事作为一个童话故事堪称完美,结构清晰,从“反感儿童”到“接受儿童”再到“被儿童救赎”,“自私的巨人”从“自私”走向了“博爱”,情节虽然简单,但却一种纯真和古朴的美感。
也有人则认为这样的故事未免过于浅薄,作为童话故事用来激发民众的同情、募
集善款或许还不错,但不应该给予过高的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这些评论家们对于这样的故事有着怎样的评价,事到如今,几乎已经没有多少人会提这位俄国作家不懂英语的美感,只会用粗陋的语言写一些通
俗故事。
只因这两篇故事反应出来的运用语言制造美感的能力,在当今的英国似乎还真没多少作家能比他还要好
除此之外,当天真正参加了这场文学朗诵活动的人在回去之后更是热情洋溢的跟家人和朋友谈起了这件事:
“这几乎是我听过的最好的文学朗诵了!特别是那位米哈伊尔先生,他的风度是
很难用语言描绘出来的,只有亲眼见过
神峰小说提供了卡拉马佐夫创作的《我在俄国当文豪》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265、热烈反响、挑剔和遥远的来信在线免费阅读。